纺织行业遭遇“大撤退”,外贸企业转型自救
在疫情影响下,服装行业正在遭遇罕见的冲击,不少企业处境艰难,甚至宣布裁员或破产。
6月,耐克发布一份不及预期的2020财年第四财季财报,出现罕见亏损:季度净亏损7.9亿美元(超50亿元人民币),同比下降179.88%,而营收则同比下降38.14%至63.13亿美元。
“2020年势必是动荡的一年,预计中国服装市场至少蒸发4000亿元人民币收入,整体市场规模缩水15%。”一体化营销云领企业Convertlab市场部副总裁刘金砚近日公开表示。
产业链几近停摆
纺织服装产业链上游涉及天然纤维(如棉、麻、毛)和化学纤维生产,中游包括纺纱、织布、印染,下游包括服装、家纺、工业用纺织品等终产品。
在纺织和服装行业有30年监管和观察经验的安希表示,中国是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健全的国家。
根据Wind资讯和京东数科研究院的统计,从2001年到2010年,中国布产量从290亿米上升至907亿米,纱产量从761万吨上升至3733万吨,化纤产量从841万吨上升至4886万吨,均为全球。
但业内人士表示,在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,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,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下游逐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经济体,而在中美贸易摩擦中,纺织服装商品受美国加征关税威胁,加速了转移。虽然加工工厂有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,但中国仍是重要的化纤和面料出口国。
根据UN Comtrade和京东数科研究院的统计,到2018年,纱线面料出口占据全球贸易三成,化纤出口占据全球贸易四成,下游生产国如越南、柬埔寨等均依赖进口面料。
目前全球服装行业的主要买家集中在美国、欧盟、日本。在全球新冠疫情的阴霾下,欧美日市场需求量大幅下降,使得整个纺织服装链条上的企业人人自危。
据业内人士介绍,现在服装加工厂和买家之间很多采用商业信用的交易方式,买家就有很大的空间和不确定性,原来整单整走的模式也变成小批量经营,造成成本增加。
纺织企业的付款方式也导致上游的供应商在特殊时期处于一种“不敢生产”的状态。纺织服装类企业的采购是先交货,货卖了后再向供应商付款。一些小的织布厂因为害怕客户临时取消订单,也不敢多生产,甚至为了规避风险,宁可不开机。
由外向内的转型
中国是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中心,纺织服装行业如何抗击疫情带来的冲击,受到全球关注。
上海曾经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大本营。在纺织服装出口受阻的情况下,首当其冲的是上海纺织服装的外贸企业,进而再蔓延到整个产业链。
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,由于2019年以来经济总体偏弱,服装出口和内销市场均表现欠佳,加之制造成本高企、订单转移、出厂价格增长乏力、库存增长等因素导致服装企业利润空间严重压缩,服装行业效益指标增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,企业盈利压力显著增加,运行质量提升难度加大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19年1—12月,服装行业规模以上(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)企业13876家,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010.33亿元,同比下降3.45%;利润总额872.83亿元,同比下降9.75%。
东方国际是一家位于上海的纺织集团,也是中国大的纺织服装集团和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。前几年已经开始从外销转变成外销+内销,成功培育了Lily、三枪等品牌,今年几乎完全转内销。业内人士认为,以东方国际为代表的服装外贸企业如何转型思变,将成为带动整个产业链变革的重要方面。
不过,转型并没有那么容易,培育一个品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国内不少大的服装出口企业都在做自主品牌,东方国际、申洲国际都是走在行业前列的代表;Lily、雅戈尔、波司登都是转型成功的案例。
6月22日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,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,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。
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院院长沈建光认为,从短期疫情的应急情况来看,《意见》的每一项措施都是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利好,减免税负对困难中的企业是雪中送炭,海关便利化、跨境电商等也会对出口有一定积极影响。